본문 바로가기
성명규지

성명규지 원문 性命圭旨 原文 2, 구정연심설 九鼎煉心說

by 성천하지미미자 2023. 3. 17.

성명규지 性命圭旨 2, 

 

 

 

九鼎煉心說


  日也者,天之丹也。黑而蕩也,則日不丹。心也者,人之丹也。物而霾也,則心不丹。故煉丹也者,煉去陰霾之物,以復其心之本體,天命之性之自然也。天命之性,吾之真金也。人人之所必有者。氣質之性,金濁滓也,上智之所不無者。若以人倫,日用之火,而日煉之,則氣質之性日除。氣質之性日除,則天命之性自見矣。故五帝三王─君也,而以君道;而日煉其心,伊、傅、周、召─相也。而以相道;而日煉其心,孔、曾、思、孟─師也,而以師道。而日煉其心,無時而不心在於道,無時不以道而煉其心。此乃古先大聖大賢為學之要法,百煉煉心煉性之明訓也

 

八識歸元圖


  軒轅稱九鼎,如來標八識。太極歸無極。

  兄弟八個一人痴,猶有一個最伶俐。五個門前做買賣,一個家中作主依。伶俐者,即第六意識也。此識為五賊之主司,乃輪迴之種子。三界凡夫無一人不遭此沉溺。故《圓覺經》云: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,斷此意識也。痴者,指第七傳送識而言。主依者,即第八阿賴耶識是也。此識謂之總報,主投胎時是也。先來捨身時是也,後去。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。

  境屬風即五識,六識屬波,七識屬浪,八識屬心海,九識屬湛性。八識者,皆屬無明色身已土事外起。九識明曰白淨識,不屬無名,不落因果,不假因果,不假修證,不受一塵。故宗門謂曰:實際理地離一切相建化門中,不捨一法,具足一切。實而言之,以上八個識屬漸。第九識屬頓。何則?然色身幻化,不假修證,法身無相,猶虛空,故不假修,以今為圖象,會意揀妄明真,勿令認賊為子。

 

八識歸元說


  釋氏謂人之受生,必從父精、母血、前生之識神。三相合而後成胎。精氣受之父母,識神不受之父母也。蓋從無始劫流來,亦謂之生滅性。故曰:“生滅與不生滅,和合而成八識也。”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,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。真宰與氣運合,昰謂天命之性。天命之性者,元神也。氣質之性者,識神也。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,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。今人妄認方寸中,有個昭昭靈靈之物,渾然與物同體,便以為元神在昰。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,非不生不滅之元神也。噫!識識易,去識難。若不以天命元神,而戰退無明業識,終在生滅場中,未見有出頭日也。

 

 

五炁朝元說


  一氣初判,而列二儀。二儀定位,而分五長。五常異地而各守一方。五方異氣而各守一子。青第支子名龍烟,受甲乙木德之三氣。赤帝之子名丹元,受丙丁火德之二氣。白第之子名皓華,受庚新金德之四氣。黑帝之子名玄冥,受壬癸水得之一氣。黃帝之子名常存,受戊己土德之五氣。故金得土則生,土得木則旺,水得土則止,火得土則息。惟聖人知迴幾之道,得還元之理。於是攢五簇四,會三合二而歸一也。蓋身不動,則精固而水朝元。心不動,則氣固而火朝元。真性寂,則魂藏而木朝元。妄情忘,則魄伏而金朝元。四大安和,則意定而土朝元。此謂五氣朝元,皆聚於頂也。

 

五炁朝元圖

 

待詔圖


形神俱妙道為徒,性命相圓合太虛。寶詔降時騰鶴馭,玉書拜後駕龍車。
龍車冉冉乘雲氣,遍滿六虛廣無際。九天仙子笑相迎,同詣玄都朝上帝。

 

待詔說


  九年面壁之後,靈臺瑩潔,覺海圓明,性命混融,元神俱妙,與天地合德,與太虛同體。此時丹道已成,而積功累行,不可缺也。蓋道之與德,猶陰之與陽。行之與功,猶目之與足。鐘離翁云:“有功無行如無足,有行無功目不全。功行兩圓足自備,誰云無分作神仙?”昰以古仙上聖,金丹事成,溫養事畢,游戲人間,和光混俗,隨力建功,隨方解縛,扶危拯厄,救劫匡時,普度群迷,接引後學。道上有功,人間有行,功行滿足,潛伏俟時。只待天書降詔,玉女來迎,駕霧騰雲,直入三清聖境。如張紫陽翁《紫陽篇》云:“德行修逾八百,陰功積滿三千,寶符降詔去朝天,隱駕瓊輿鳳輦。”

 

 

 

飛升圖

 

 

飛升說


  仙有五等,佛有三乘。修持功行不齊,所以超脫稍異,飛升沖舉者,上也。坐化尸解者,次也。投胎奪舍者,又其次也。乘龍上升者,如黃帝、芽蒙、王玄甫、韋善俊昰也。駕雲上升者,如楊羲、李籠、籃採和、孫不二昰也。控鯉上升者,如子英、琴高昰也。驂鸞上升者,如子晉、鄧鬱昰也。跨鶴上升者,如桓懞、屈處靜昰也。御風上升者,如葛由、武夷君昰也。拔宅飛升者,如何侯,尹喜、淮南王、許旌陽昰也。白日沖舉者,如蔡瓊、馮長、馬成子、浮丘伯昰也。嘗考《列仙譜傳》,始知從古至今成仙者千萬余人。拔宅者八千余處。所以純陽翁於景福寺壁間題一聯云:“莫道神仙無學處,古今多少上升人。”

 

 

 

 

性命雙修 萬神圭旨‧亨集

 


涵養本原圖


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。河沙妙德,盡在心源。
千聖一心,萬古一道。天君泰然,百體從今。
作如是觀清淨處,照無色界幾千層。
真心一點原於此,無聲無滅無終始。精神合道自長生,精神真不死。
眾妙應須無以觀,更將有向竅門看。可明物母明明說,兩顆明珠轉三盤。
菩提本性本如如,萬法通兮透太虛。自有靈明開般若,機緘露處現真如。
默默無言微更微,無言之內有真機。自家竅妙自家會,萬里青天一鶴飛。秘密藏,腔子裏,朱砂鼎,赤龍精,神明之舍,道義之門,何思何慮之天,不識不知之地;止其所,自在處,光明藏,天玄女,靈明之竅,活潑潑地,虛靈不昧之神,色空不二之物。

真汞,丹元,神水,日魂,主翁,天君,靈臺,靈關、丹臺;金烏,玉液,靈府,朱汞,姹女,守靈,赤水,靈山,乾馬

 

 

第一節口訣  涵養本源 救護命寶


                  內附:1.退藏沐浴
                   2.
玉液煉形  二法


   
欲修長生,須識所生之本;欲求不死,當明不死之人。故曰:“認得不死人,方才人不死。”那不死的人,到家呼無鐵漢,釋氏喚作金剛,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昰也。此心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,其體不生不滅,其相無去無來。究之於先,天地之先莫知其始,窮之於後,天地之後莫知其終,高而無上,廣不可極,淵而無下,深不可測。乾坤依此而覆載,日月依此而照臨,虛空依此而寬廣,萬靈依此而變通。三教大聖,教人修道,昰修這個成仙作佛也,昰這個戴角披毛也,市這個聖凡二路,由此而分出生死,再無別途,登涅槃唯此一法。然世間萬匯,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,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,無色相可窺,端端正正,停停當當,分分曉曉的,而人自不悟其所本來也。不悟者何?為有妄心。何謂妄心?蓋為一切眾生,從無始已來,迷卻真心,不自覺知,故受輪轉,枉人諸趣。原夫真心無妄,性智本明,妙湛元精,由妄瞥起,俄然晦昧,則失彼元精,粘湛發知,故轉智為識,形中妄心,名之曰識。心本無知,由識故知;性本無生,由識故生。生身種子,萌蘗於茲,開有漏華,結生死果。

 

 今人妄認分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,渾然與物同體,便以為元神在昰,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,劫劫輪迴之種子耳。故景岑云:“學道之人不悟真,只為從前認識神。無量劫來生死本,痴人喚作本來人。"

  嗟夫!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,認賊為子而不覺,昰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此也。此根既斷,則諸識無依,復我元初常明本體。然而大道茫茫,當從何處下手,昰以齊襟必舉領,整綱要提綱。昔尹師指出:“修行正路一條,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。若源頭潔淨,天理時時現前,識念自然污染不得。”譬如杲日當空,魍魎滅迹。此一心地法門,昰古今聖不易之道,故老子曰:“若夫修道,先觀其心。觀心之法,妙在靈關一竅。”人自受生感氣之初,稟天地一點元陽,化生此竅,以藏元神,其中空空洞洞,至虛至明,乃吾人生生主宰,真所謂有之則生,無之則死,生死盛衰,皆由這個。儒曰靈臺,道曰靈關,釋曰靈山,三教同一法門,總不外此靈明一竅。釋教曰:“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像靈山塔下修。”論其所也。玄教曰:“大道根莖識者稀,常人日用孰誰知,為君指出神仙窟,一竅彎彎似月眉。”論其形也。蓋此竅乃神靈之臺,秘密之府,真淨明妙,虛徹靈通,卓然而獨存者也。重生之本原。故曰心地;諸佛之所得,故曰菩提;交徹融攝,故曰法界;寂淨常樂,故曰涅槃;不濁不漏,故曰清淨;不妄不變,故曰真如;離過絕非,故曰佛性;護善遮惡,故曰總持;隱履含攝,故曰如來藏;超越玄祕,故曰密嚴國;統眾德而大備,爍眾昏而獨照,故曰圓覺:其實皆一竅也。背之則凡,順之則聖,迷之則生死始,悟之則輪迴息。欲息輪迴,莫若體乎至道;欲體至道,莫若觀照本心;欲照本心,應須音眼虛鑒。常教朗月輝明,每向定中慧照。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,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。外息諸緣,內絕諸妄,含眼光,凝耳韵,調鼻息,緘舌氣,四肢不動,使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五識,各返其根,則精、神、魂、魄、意之五靈,各安其位。二六時中,眼常要內觀此竅,耳常要逆聽此竅,至於舌準,常要對著此竅。運用施為,念念不離此竅,行住坐臥,心心常在此竅,不可剎那忘照,率爾相違,神光一出便收來,造次弗離常在此。極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昰也。“先存之,以虛其心,次忘之,以廓其量,隨處隨時,無礙自在”,正合《龍虎經》云:“至妙之要,先存後忘。”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。


  然要偋除六識,尤在知所先後,意雖為六識之主帥,眼實為五賊之先鋒,故古德云:“心是樞機,目為盜賊,欲伏其心,先攝其目。蓋弩之發動在機,心知緣引在目,機不動則弩生,目不動則心住。”《陰符論》曰:“機在目。”《道德經》曰:“不見可欲,而心不亂。”《魯論》曰:“非禮勿視。”朱子曰:制於外,所以養其中也。“《金笥寶籙》曰:“眼乃神游玄牝門,抑之於眼使歸心。”眼守此竅不離,即如來正法眼,合涅盤心之密旨。故《楞嚴經》云:“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,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”又《觀經‧觀心品》云:“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。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,不能觀者,畢竟沉淪。”《道德》首章云:“常有欲以觀其效者,觀此竅也;常無欲以觀其妙者,觀此竅中之妙也。”昔黃帝三月內觀者,觀此也。太上亦曰:“吾從無量劫來,觀心得道,乃至虛無。觀心非易,止念尤難,是以念頭起處,系人生死之根。”《古仙云》:“大道教人先止念,念頭不住亦徒然。”《圓覺經》云:“居一切時,不起妄念;於諸妄心,亦不息滅,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於無了知,不辨真實。”《起信論》云:“心若馳散,即便攝來,令住正念,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,修行妙門,唯在於此。”虛靖天師云: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念起是病,不續是藥。當知妄念起於識根,鬥境成妄,非實有體,在眾生時,智劣識強,但名為識,當佛地時,智強識劣,但名為智,只轉其名,不轉其體,初一心源,廓然妙湛。由知見立知,妄晨生起,故有妄念,若知見無見,則智性真淨,復還妙湛,洞澈精了,而意念銷;意念既銷,自六識而下,莫不皆銷,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,六根成解脫。既無六根,則無六塵,既無六塵,則無六識,既無六識,則無輪迴種子,既無輪迴種子,則我一點真心,獨立無依,空空蕩蕩,光光淨淨,而萬劫常存,永生不滅矣。”此法直指人心,一了百當,何等直截!何等簡易!但能培養本原,觀照本竅,久則油然心新,浩然氣暢,凝然不動,寂然無思,豁然知空,了然悟性。此所謂皮膚剝落盡,一真將次見矣。

  
  
功夫至此,精神朗發,智慧日生,心性靈通,隱顯自在,自然有一段清寧閤辟之機,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,自然有一點元陽真氣。從中而出,降黃庭,入土釜,貫尾閭,穿夾脊,上冲天谷,下達曲江,流通百脈,溉灌三田,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,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。如服善見王之藥,眾病咸消,若奏獅子筋之弦,群音頓絕。所以云:“一心療萬病,不假藥方多。”是知一切諸聖,皆從此心,方便門入,得成祖佛,為人天之師。凡夫不能證者,由不識自心故。故曰:“海枯終見底,人死不知心。”六道群蒙,皆此門出,歷千劫而不返,一何痛哉!所以諸佛驚入火宅,祖師特地西來,乃至千聖悲嗟,皆為不達,唯心出要道耳。如《寶藏論》云:“夫天地之內,宇宙之間,中有一寶,祕在形山,識物靈照,內外空然,寂寞難見,其謂玄玄,巧出於紫微之表,用在於虛無之間。端化不動,獨而無雙。聲出妙響,色吐華容。幽明朗照,物理虛通。森羅寶印,萬象真宗。其為也形,其寂也冥。本淨非瑩,法爾圓成。光超日月,德越太清。萬物不作,一切無名。轉變天地,自在縱橫。恒沙妙用,混沌而成。誰聞不喜?誰聞不驚?如何以無價之寶,隱於陰入之坑,哀哉!哀哉!其為自輕。悲哉!悲哉!晦何由明?其寶也,煥煥煌煌,朗照十方。闃寂無物,應用堂堂。應聲應色,應陰應陽,其物無根,妙用常存。瞬目不見,側耳不聞。其本也冥,其化也形,其為也聖,其用也靈,可謂大道之真精。其精其靈,萬有之因,凝然常住,與道同倫,天下最親,莫過心也。百姓日用而不知心,如魚在海而不知水。”故佛經云:“一切眾生,從曠劫來,迷到本心,不自覺悟,妄認四大為身,緣慮為心,譬如百千大海不認,但認一小浮樞,以此迷中復迷,妄中起妄,隨境流轉,寓目生情,取捨萬端,無時暫暇,致使起惑造孽,循環六道,密網自圍,不能得出究竟冥初,皆一妄迷真之咎耳。”故靈淵曰:“妄情牽引何時了,辜負靈臺一點光。”

  
  夫靈臺一點光者,即真知靈知心也,最玄最妙,通聖通靈,極廣大,極高明。化萬法之王,為全有之體,豎徹三界,橫亙十方。自混沌未辟之前,而已曾有;雖天地既壞之後,而未嘗無。一切境界,皆是心光。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故曰:“三界唯心。迷人心外求法,至人見境是心。境是即心之境,心是即境之心。對鏡不迷,逢緣不動,能所互成,一體無異。若能達境唯心,便是悟心成道。覺盡無始妄念,攝境歸心,出纏真如,離垢解脫,永合清淨本然,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,如金出鑛,終不更染塵泥!似木成灰,豈有再生枝葉?一得永得,盡未來際,永脫樊籠,長居聖地矣。”雖然,此最上一乘大道,若根器利者,一超直入如來地,若根器鈍者,將如之何?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,自有一級規模,亦是行遠自邇、登高自卑之意。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,安能達道了手極則地位?若未能盡心,而安能知性?未能明心,而安能見性?


  
夫明心盡心之要者,時以善法扶助自心,時以赤水潤澤自心,時以境界淨始治自心,時以精進堅固自心,時以任辱坦蕩自心,時以覺照潔白自心,時以智慧明利自心,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,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,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,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。若昧此心,則永劫輪迴,而遺失真性,若明此心,則頓起生死,而圓證涅槃,始終不出此心,離此心,別無玄妙矣。後面雖有次第功夫,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。

 

 噫!莫看易了,至人難遇,口訣難聞,故張平叔云:“只為丹經無口訣,教君何處結靈胎。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,大都祕母言子,不肯分開說破,使人湊泊不來。況多為譬辭隱語,使學者炫目惑心,以致中途退步,余甚憫之。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,一一拈出,留與後人,為破昏黑的照路燈,辨真偽之試金石。”

  太玄真人云:“父母生前一點靈,不靈只為結成形。成形罩却光明種,放下依然徹底清。”
  空照禪師云:“這個分明個個同,能包天地運虛空。我今直指真心地,空寂靈知是本空。”
  自然居士云:“心如明鏡連天淨,性似寒潭止水同。十二時中常覺照,休教昧了主人翁。”
  智覺禪師云:“菩薩從來不離真,自家昧了不相親。若能靜坐迴光照,便見生前舊主人。”
  三茅真君云:“靈臺湛湛似冰壺,只許元神在裏居。若向此中留一物,豈能證道合清虛?”
  天然禪師云:“心本絕塵何用洗,身中無病豈求醫!欲知是佛非身處,明鑒高懸未照時。”
  主敬道人云:“未發之前心是性,已發之後性是心。心性源頭參不透,空從往跡費搜尋。”
  無心真人云:“妄念才興神即遷,神遷六賊亂心田。心田既亂身無主,六道輪迴在目前。”
  高僧妙虛云:“惺惺一個主人翁,寂然不動在靈宮。但得此中無挂礙,天然本體自虛空。”
  太乙真人云:“一點圓明等太虛,只因念起結成軀。若能放下迴光照,依舊清虛一物無。”
  《華嚴聖經》云:“有數無數一切劫,菩薩了知即一念。於此善人菩提行,常勤修習不退轉。”
  海月禪師云:“六個門頭一個關,五門不必更遮攔。從他世事紛紛亂,堂上家尊鎮日安。”
  水庵禪師云:“不起一念須彌山,待立當頭著眼看。拈一縷絲輕絆倒,家家門底透長安。”
  大潙《智頌》云:“真佛無為在我身,三呼三應太惺惺。若人不悟元由者,塵劫茫茫認識神。”
  無垢子偈云:“五蘊山頭一段空,同門出入不相逢。無量劫來賃屋住,到頭不識主人翁。”
  惟寬禪師云:“勸君學道莫貪求,萬事無心道合頭。無心始體無心道,體得無心道也休。”
  志公和尚云“頓悟心原開寶藏,陷顯靈踪現真相。獨行獨坐常巍巍,百億化身無數量。”
  呆堂禪師云:“應無所住生其心,廓徹圓明處處真。直下頂門開正眼,大千沙界現全身。”
  《指玄篇》云:“若得心空苦使無,有何生死有何拘!一朝脫下胎州襖,作個逍遙大丈夫。”
  段真人云:“心內觀心覓本心,心心俱絕見真心。真心明徹通三界,外道天魔不敢侵。”
  張遠霄云:“不生不滅本來真,無價夜光人不識。凡夫虛度幾千生,雜在礦中不能出。”
  薛道光云:“妙訣五千稱《道德》,真詮三百頌《陰符》。但得心中無一字,不參禪亦昰工夫。”
  無垢子云:“學道先須識自心,自心深處最難尋。若還尋到無尋處,方悟凡心即佛心。"
  逍遙翁云:“掃除六賊淨心基,榮辱悲歡事勿追。專氣致柔虧內景,自然神室產摩尼。"
  柔丸道人云:“天機奧妙難輕吐,顏氏如愚曾氏魯。問渠何處用功夫?只在不聞與不睹。”
  張三豐云:“真心浩浩無窮極,無限神仙從裏出。世人耽著小形骸,一顆玄珠迷不識。”
  《解迷歌》云:“慾要真精無漏泄,須淨靈臺如朗月。靈臺不淨神不清,晝夜功夫休斷絕。”
  北塔祚云:“切忌隨他不會他,大隨此語播天涯。真淨性中才一念,早昰千差與萬差。”
  橫川珙云:“洞水無緣會逆流,見他苦劫故相酬。西來祖意實無意,妄想狂心歇便休。”
  草堂禪師云:“斷臂覓心心不得,覓心無得始妄心。心安後夜雪庭際,滿目瑶花無處尋。”
  佛國禪師云:“心心即佛佛心心,佛佛心心即佛心。心佛悟來無一物,將軍止渴望梅林。”
  《華嚴經偈》云:“若人慾識佛境界,常淨其意如虛空。遠離妄想及諸取,令心所向皆無礙。”
  《寶積經頌》云:“諸佛從心得解脫,心者清淨名無垢。五道鮮潔不受染,有解此者成大道。”
  圓悟禪師云:“佛佛道同同至道,心心真契契真心。廓然透出威音外,地久天長海更深。”
  世奇首座云:“諸法空故我心空,我心空故諸法同。諸法我心無別體,只在而今一念中。”
  張拙秀才云:“光明寂照遍河沙,凡聖元來共一家。一念不生全體現,六根才動被雲遮。”
  中峰禪師云:“從來至道與心親,學到無心道即真。心道有無俱泯絕,大千世界一閑身。”
  張無夢云:“心在靈觀身有主,氣歸元海壽無窮。”
  白沙先生云:“千休千處得,一念一生持。”
  彭鶴林云:“神室即是此靈臺,中有長生不死胎。”
  永明延壽云:“有念即生死,無念即泥洹。”
  胡敬齋云:“無事時不教心空,有事時不教心亂。”
  道玄居士云:“一出便收來,既歸須放下。”
  羅念庵云:“毋以妄念戕其心,毋以客氣傷元氣。”
  莎衣道人云:“心若在腔子裏,念不出總持門。”
  白樂天云:“自從苦學空法門,消盡平生種種心。”
  淨業禪師云:“動不忘於觀照,淨不忘於止息。”
  《韜光集》云:“心在昰念亦在昰,動如斯靜亦如斯。”
  冲妙云:“身不動而心自安,心不動而神自守。”
  徐無極云:“性從偏處克將去,心自放時收拾來。”
  佛印云:“一念動時皆昰火,萬緣寂處即生春。”
  陶弘景云:“修心要作長生客,煉性當如活死人。”
  無覺禪師云:“明即明心空寂,見即見性無生。”
  《華嚴經》云:“若能諦觀心不二,方見昆盧清淨身。”
  《華嚴頌》云:“始從一念終成劫,悉依眾生心想生。”
  馬丹陽云:“若能常守彎彎竅,神自靈明氣自充。”
  邱長春云:“當時一句師邊得,默默垂簾仔細看。”
  慧日禪師云:“一念照了,一念之菩提也,一念宴息,一念之涅槃也。”


  以上數語,皆成仙作聖之要,入道入德之們也。昔阿難多聞,總持積穢不登聖果,息緣返照,暫時即證無生。蓋凡夫之心,終日趣外,逾遠逾背,惟返照者,檢情攝念,攝念安心,安心養神,養神歸性,即魏伯陽所謂金來歸性初,乃稱得還丹昰也。咦!煉礦成金得寶珠,煉情歸性合天真,相逢此理交談者,千萬中無一人!

 

 


洗心退臟圖
 

  道乃天地心,愚痴不解尋。破衣要縫補,須用水磨針。

  紅紅白白水中蓮,出污泥中色轉鮮。莖直藕空蓬有實,修行妙理恰如然。

  一條直路少尋人,尋道山根使入門。坐定更知行氣生,真人之息自深深。

 

不是玄門消息深,高山流水少知音。若能尋著來時路,赤子依然混沌心。

時時溉灌,常教玉樹氣逥根;日日栽培,不使金花精脫蒂。

艮其背,不獲其身,聖人以此洗心,退藏於密;行其庭,不見其人,聖人以此齋戒,神明其德。

 

 


退臟沐浴功夫


  《易》之洗心退藏於密,這句話頭,唐宋神仙為之沐浴,近代諸人標為艮背,總只是這個道哩,這個竅妙。
  原夫心屬乎火,而藏之以背之水者,洗之以義也;心居乎前,而藏之以背之後者,退之之意也。故初機之士,降伏其心,束之太緊,未免有火炎之患,是以暫將心火之南,而藏背水之北,水火互相交養,自然念慮不生,即白玉蟾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是也。然沐浴雖為洗心之法,艮背雖有止念之功,二理昰則是也,皆未到實際之地,此向上一著,千聖祕而不傳,後世學徒,所以罕聞罕遇,人若明得此竅,真可以奪神功,改天命。古仙有言曰:“夾脊雙關透頂門,修行路徑此為尊。以其上通天谷,下達尾閭,中通心腎,召攝靈陽,救護命寶。此非修行徑路而何?吾人未有此身,先有此息,此身未滅,此息先滅,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?”

  原人受生之初,在胎胞內,隨母呼吸,受氣而成此縷,與母聯屬,漸吹漸開,中空如管,通氣往來,前通於臍,後通於腎,上通夾脊泥丸,至山根而生雙竅,由雙竅下至準頭,而成鼻之兩孔,是以名曰鼻祖。斯時我之氣,通母之氣,母之氣,通天地之氣,天地之氣,通太虛之氣,竅竅相通,無有隔閡,及乎氣數滿足,裂胞而出,剪斷臍蒂,囝地一聲,一點元陽落於立命之處,自此後天用事,雖有呼吸往來,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,人生自幼至老,未有一息駐於其中,三界凡夫,塵生塵滅,萬死萬生,只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。太上立法,教人修煉而長生者,由其能奪天地之正氣。人之氣以能奪天地之正氣者,尤其有兩孔之呼吸也。所呼者,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,所吸者,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。人若根源牢固,呼吸之間,亦可以奪天地之正氣,而壽綿長;人若根源不固,精竭氣弱,所吸天地之正氣,隨呼而出,身中元氣,不為己之所有,反為天地所奪。何也?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。一切常人呼吸,皆隨咽喉而下。至中脘而迴,不能與祖氣相連,如魚飲水,而口進鰓出,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昰也。若是至人呼吸,直貫明堂,而上至夾脊,而流入命門,得與祖氣相連,如磁吸鐵,與同類相親,即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昰也。踵者,其息深深之義,既得深深,則我命在我,而不為大冶陶鑄矣。


  今之人,有調息、數息、抑息、閉息,皆昰隔靴搔癢,不得到於玄竅。此竅出凝,就生兩腎,次生其心,其腎如藕,其心如蓮,其梗中通外直,拄地撐天,心腎相去八寸四分,中餘一寸二分,謂之腔子裏昰也。乃心腎往來之路,水火既濟之鄉。慾通此竅,先要存想山根,則呼吸之氣,漸次通夾脊,透混元,而直達到命府,方才子母會合,破鏡重圓,漸漸擴充,則根本完固,救住命寶,始可言其修煉。按了真子曰:“欲點常明燈,當用添油法。”尹師曰:“涵養本原為先,救護命寶危急。”又曰:“一息尚存,皆可覆命,人若知添油之法,續盡燈而復光明,即如得返魂之香,點枯荄而重茂盛。”所以云:“油干燈滅,氣絕身亡。然非此竅,則不能添油;非添油,則不能接命;命不接,則留性不住;性不住,忽一但無常到來,則懵懵然而去矣。”故呂公曰:“嗇精宜及早,接命莫教遲。”果然昰接之則長生,不接則夭死。


  蓋人稟天地氣數有限,不知保養,自暴自棄。如劉海蟾云:“朝傷暮損迷不知,喪亂精神無所據,細細銷磨漸漸衰,耗竭元和神乃去。”闔辟之機一停,呼吸之氣立斷。嗚呼!生死無關,其速如此,世人何事而不肯迴心向道耶?況此著功夫,最是簡可扯而進,與己混元真精凝結丹田,以為起生之本。蓋以天地無涯之元氣,而續我有限之形軀,不亦易乎?學者只要認定此竅,守而不哩,久久純熟,則裏面皎皎明明,如月在水相似,自然散其邪火,銷其雜慮,降旗動心,止其妄念,妄念既止,真息自現。真念無念,真息無息,息無則命根永固,念無則性體恒存,性存命固,息念俱銷,此性命雙修之第一步也。

  嗟乎!人生如無根之樹,全憑氣息以為根株,一息不來,命非己有,故慾修長生者,必固其氣,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,天地之真氣恒隨息而入,久之,胎息定,鄞鄂成,而長生有路矣。此段當與第三節蟄藏氣穴同看。

 

 

 

玉液煉形圖

 

妙用如江河,周流無窮已。長養玄谷芝,灌溉瑤池水。

小小壺中別有天,鐵牛耕地種金蓮。這般寶物家家有,因甚時人不學仙?

煉液如泉曾有訣,安心是藥更無方。積氣關開通大道,一渠流轉入瓊漿。

 

玉液煉形法則


  初學之人,平素勞碌,乍入圜中,一但安逸,逸則四肢不運動,安則百節不流通,以致脈絡壅塞,氣血凝滯,此通關蕩穢之法,不能無也。此法先用行氣主宰,照在玄膺一竅,此竅可通氣管,即《黃庭經》所謂玄膺氣管受精符昰也。少頃,則津液滿口,如井水然,為漱數遍,徐徐以意引以重樓,漸達膻中、尻尾、中脘、神闕,至氣海而止。就從氣海分開兩路,至左右大腿,從膝至三里下腳背,及大拇指,又轉入涌泉,由腳跟腳彎尋大腿而上,至尾閭合做一處,過腎堂夾脊雙關,分送兩肩兩膀兩臂至手背,由中指轉手掌,一齊旋迴過手腕,由胸傍歷腮後,從腦灌頂,復下明堂上腭,以舌迎之,至玄膺而止。此為一轉畢,稍停,又照前行功,則壅滯之處,漸次疏通,不惟貫穿諸經,亦能通達諸竅,即《心印經》所謂七竅相通,竅竅光明昰也。蓋吾人靈明一竅,六合而內,六合而外,本無不周,本無不照,其不能然也,為形所礙耳。直要煉到形神俱妙,方才與道合真。

  夫形氣用眼者,何也?


  故施肩吾曰:“氣昰添年藥,心為使氣神。若知行氣主,便昰得仙人。”昔人謂目之所至,心亦至焉,心之所至,氣亦至焉,斯言近之矣。


  煉形用液者,何也?


  道家謂之蕩穢,玉液是津,玉池是口,《黃庭內景》云:“口為玉池太和官,漱咽靈液災不干,體生光華炁香蘭,却滅百邪玉煉顏,審能修之登廣寒。”蓋液中有氣,氣中有液,液氣相生,日充月盛,為金液之基,作潤身之寶,況能穿關透節,無處不到。古歌曰:“華池神水頻吞咽,紫府元君直上奔,常使氣通關節透,自然精滿谷神存。”


  夫玄應依竅,乃是津液之海,生化之源,溉灌一身,皆本於此,故太上云:“白玉齒邊流舍利,紅蓮舌上放毫光。喉中甘露涓涓潤,心內醍醐滴滴涼。”此乃小玉液煉形法也。人之孔竅,所以通乎其虛,達乎其氣,而周流於一身之內焉。一或有所蔽塞,則為瘀痰、為壅血,而一身脈絡不能相通,便生疾病。今以此法,日行三五次,但得氣血流通。百脈和暢,病既去矣,止而勿行。此與退藏救護,是為表裏二段并行,而不知悖。


  夫涵養本原,雖是去情識,實除生滅心,心無生滅,身無身滅定矣。慾除生滅心,必自無念始,無念之積習純熟,足可致無夢、無念之靜定純熟,足可致無生、無夢,乃現在之大事也,無念乃末後之大事也。無生則不造,無夢則不化,不造不化,即不生不滅也。

  夫學道之士,不患不成,惟患不動,苟能專精而勤,未有學而不得也。設使立志不堅,信道不篤,朝為而夕改,始勤而中輟,悅於須臾,厭於持久,慾望與天齊壽,不亦難乎?《內觀經》云:“知道易,信道難;信道易,行道難;行道易,得道難;得道易,守道難。若使不哩,則滿市皆神仙矣,安足為異耶?”蓋修道者,如農夫之去草一般,務拔其根,則吾心天真種子,自然發生矣。況此一字法門,撤首撤尾,甚易行,甚有驗,小而試之,可以却病延年,大而用之,可以超凡入聖,在學者用功深淺何如耳!

 

 

 
安神祖竅圖

 

這個竅,絕中邊,無內外,上下圓。東西合,南北全,會此意,便成仙。

一靈妙有,法界圓通,雜種種邊,允執厥中。

藏心於淵,美厥靈根,中理五氣,混合百神。

坎離交媾之鄉,千變萬化之祖。

生死不相關之地,鬼神覷不破之機。

如如不動空中住,無生無滅無來去。聖師曾向我叮嚀,此是孔顏真樂處。

性蔽淵源學失真,異端投隙害彌深。推原氣稟由無極,只此一圖傳聖心。

天地靈根,不動道場,玄牝之門,不二法門,元始祖氣,至善之地,呼吸之根,甚深法界;造化泉窟,宇宙主宰,既濟鼎器,

凝結之所,黑白相符,先天地生,黃中通理,虛無之谷。

真主人,自然體,舍利子,極樂國,真一處,戊己門,祖氣穴,西南鄉,混沌竅,總持門,法王城,玄關,空中,真土,把柄,

黃庭;眾妙門,蓬萊島,復命關,歸根竅,希夷府,守一壇,懸胎鼎,如意珠,寂滅海,虛空藏,華光藏,淨土,中黃,黃婆,

這個,西方。

儒而聖,道而玄,釋而禪,而妙用總持,都歸一貫;上而天,中而人,下而地,而化機參兩,豈外中虛。

 

 

第二節口訣  安神祖竅 翕聚先天    


內附:1.法輪自轉  2.龍虎交媾   二法


 
  祖竅真際,舉世罕知,不得師傅,儼似暗中射垛。蓋祖竅者,乃老子所謂玄牝之門也。《悟真篇》云:“要得谷神長不死,須憑玄牝立根基。”所以紫陽言“修煉金丹全在玄牝。”《金丹四百字序》云:玄牝一竅,而採取在此,交媾在此,烹煉在此,沐浴在此,溫養在此,結胎在此,至於脫胎神化,無不在此。修煉之士,誠能知此一竅,則金丹之道盡矣,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是也。然丹經大都喻言,使學者無所歸者,前輩指為先天主人、萬象主宰、太極之蒂、混沌之根;至善之地、凝結之所、虛無之谷、造化之源、不二法門、甚深法界、歸根竅、復命關、中黃宮、希夷府、總持門、極樂國、虛空藏、西南鄉、戊己門、真一處、黃婆舍、守一壇、淨土、西方、黃中、正位、這個、神室、真土、黃庭,種種異名,難以悉舉。然此一竅,在身中求之,非口非鼻,非心非腎,非肝肺,非脾胃,非臍輪,非尾閭,非膀胱,非谷道,非兩腎中間一穴,非臍下一寸三分,非明堂泥丸,非關元氣海,然則果何處耶?純陽祖師云:“玄牝玄牝真玄牝,不在心兮不在腎。窮取生身受氣初,莫怪天機都泄盡。”且以生身之理言之,父母一念將媾之際,而圓陀陀,光爍爍,先天一點靈光,撞於母胎,如此○而已。儒謂之仁,亦曰無極;釋謂之珠,亦曰圓明;道謂之丹,亦曰靈光,皆指先天一氣,混元至精而言,實生身之原,受氣之初,性命之基,萬化之祖也。及父母交罷,精血包羅於外,如此○而已,及吾儒所謂太極是也。由是而五臟,由是而六腑,由是而四肢百骸,由是而能視、能聽、能持、能行,由是而能仁、能義、能禮、能智,由是而能聖、能神、能文、能武。究竟本身本原,皆從太極中那一些兒發出來耳。


  《參同契》曰:人所稟軀,體本一無,元精雲布,因炁托初。炁一凝定,玄牝立焉。上結靈關,下結氣海。靈關藏覺靈性,氣海藏於生氣命。性命雖分龍虎二弦,而性命之根,則總持於祖竅之內。故老子曰:“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”
  
  何以謂之玄牝之門,而曰天地根也?
  豈非吾身之天地,吾身之玄牝耶?吾身天地之根,吾身玄牝之根耶?吾身玄牝之門,吾身天地之門耶?而天地之門之所從岀者,獨不有所謂先天地生,而為天地之根乎?故天地之根,乃天地之所由以分,天而分地也。而玄牝之門之所從岀者,獨不有所謂先玄牝生,而為玄牝之根乎?故玄牝之根,乃玄牝之所由以分,玄而分牝也。


  何以謂之玄也?
  豈非從有名之母發出來也!


  何以謂之玄之又玄?
  豈非從無名之始終發出來也!無名之始,釋氏指為不二法門。子思曰:“其為物不二,則其生物不測。”莊子曰:昭昭生於冥冥,有倫生於無形,而慾悟性以見性者,其將求之昭昭而有倫乎?抑亦求之明明而無形乎?冥冥無形,莫窺其朕,吾儒所謂吾聲吾臭。釋氏所謂威音王已前是也。然則何以謂之王?而其所以主張威音者,太極也,故謂之王。“


  余於是而知學仙學佛者,但覓其王之所在而尊之爾。既尊王矣,而又且并其王而無有之是,溯太極而還於無極也。無極者,真中也,故曰:“聖聖相傳在此中。”此中,就是堯、舜、允執之中,孔子時中之中,子思未發之中,《易》之黃中通理之中,《度人經》之中,理五氣之中,釋迦之空中這中,老子之守中之中。然“中”字有二義:若曰中有定在者,在此中也;若曰中無定在者,乾坤合處乃真中也。以其可得而允執也,故曰有定在,然豈特在此一身之內為然也,是雖一身之外,而遍滿天地,亦皆吾心之中也;又豈特在此天地之內為然也,是雖天地之外,而遍滿虛空,亦皆吾心之中也。《易》曰:周流六虛。然周流於六虛之外,而非不足,退藏於一身之竅,而非有餘,故曰:一竅能納太虛空中。道經云:天之極上處,距地之極下處,相去八萬四千哩,而天地之中,適當四萬二千里之中處也。若人身一小天地也,而心臍相去,亦有八寸四分,而中心之中,適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。此竅正在乾之下,坤之上,震之西,兌之東,八脈、九竅、經絡、聯輳,虛、閑二穴,空懸,黍珠,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,乃藏元始祖氣之竅也。若知竅而不知妙,由知中而不知一。昔人有言曰:“心是地而性是王,竊是中而妙是一。”一有數種:有道之一,有神之一,有氣之一,有水之一,有數之一,有守一之一,有歸一之一。歸一者,以其一而歸乎其中也;守一者,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。有中則有一,一而非中,則非聖人之所謂一也;有一便有中,中而非一,則非聖人之所謂中也。故孔子之一,以其中之一而貫一也;堯、舜之中,以其一之中而執之也。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,先天也,乃吾身祖竅之中也。孔子曰:“先天而天弗違。”老子曰:“無名天地之始。”即釋氏所謂茫乎無朕,一片太虛是也。神禹氏之《洛書》而實其中者,後天也,乃吾身祖竅之一也。孔子曰:“後天而奉天時。”老子曰“有名萬物之母。”即道家所謂“露出端倪,一點靈光是也。”然而《河圖》中矣,中而未始不一,《洛書》一矣,一而未不始中,中包乎一,一主乎中,豈非精微之妙理、無為之神機耶?《道德經》曰:“多言數窮,不知守中。”《洞玄經》曰:“丹書萬卷,不如守一。”一者,生生不息之仁也。《中庸》曰:“修道以仁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天下歸仁”。《禮記》曰:“中心安仁”。《周易》曰:“安土敦仁”。余嘗譬之果實之仁,中有一點者,太極也,而抱之兩者,一陰一陽也。《易》曰:“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”故易也者,兩而化也,太極也者,一而神也。以此一點之神,而含養於祖竅之中,不得勤,不得怠,謂之安神祖竅,非所以復吾身之乾元乎!以此一點之仁,而敦養於坤土之中,而勿忘,而勿助,謂之安土敦仁,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極呼!又若蓮子之屬,中有一條,而抱之兩片者,非所謂一以貫之邪!一而二,二而三,三生萬物。故張紫陽云:“道是虛無生一氣,便從一氣產陰陽,陰陽再合成三體,三體重生萬物昌。”


  昔文始先生問於老子曰:“修身至妙至要,載於何章”?
  老子曰:“在於深根固蒂,守中抱一而已。”


  “何謂守中”?
  曰:“勤守中,莫放逸,外不人,內不岀,還本源,萬事畢。”故老子所謂守中者,守此本體之中也;儒之執中者,執此本體之中;釋之空中者,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。老子所謂抱一者,抱此本體之一也;釋之歸一者,歸此本體之一也;儒之一貫者,抱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。惟精惟一者,《易》之所謂精義入神者是也;允執厥中者,《記》之所謂王中心無為,以守至正者是也。夫曰王中心者,蓋一點之仁,王此中心之中,而命之曰王,所謂天君者是也。夫何為哉?以守至正而已。命由此立,性由此存,此二者,同岀異名,原是竅中舊物,如今復返之竅中,則蒙莊所謂南海之倏,北海之忽,相遇於混沌之地矣。


  修丹之士,不明祖竅,則真息不住,而神話無基,藥物不全,而大丹不結。蓋此竅是總持之門,萬法之都,亦無邊傍,更無內外,不可以有心守,不可以無心求,以有心守之則著相,以無心求之則落空。若何可也?受師訣曰:“空洞無涯之玄竅,知而不守是功夫,常將真我安止其中,如如不動,寂寞惺惺,內外兩忘,渾然無事,則神戀氣而凝,命戀性而住,不歸一而一自歸,一不守中而中自守。”中心之心既實,五行之心自虛。此老子抱一守中,虛心實腹之本旨也。


  張紫陽云:“虛心實腹義俱深,只謂虛心要識心。”
  劉海蟾云:“中央神室本虛閑,自有先天真氣到。”
  呂純陽云:“守中絕學方知奧,抱一無言始見佳。”
  正陽翁云:“要識金丹端的處,未生身處下功夫。”
  如如居士云:“坤之上,乾之下,中間一寶難酬價。”
  李清庵《中和集》云:“兩儀肇判分三極,乾以直專坤辟禽。天地中間玄牝門,其動愈出靜愈入。”
  王玉陽《雲光集》云:“谷神從此立天根,上聖強始玄牝門。點破世人生死穴,真仙於此定乾坤。”
  譚處端《水雲集》云:“陰居於上陽居下,陽氣先升陰氣隨。配合虎龍交媾處,此時如過小橋時。”
  河上公《過明集》云:“杳杳冥冥開眾妙,恍恍惚惚葆真竅。斂之潛藏一粒中,放之瀰漫六合表。”
  張紫陽《悟真篇》云:“震龍汞自岀離鄉,兌虎金生在坎方。二物總因兒產母,五行全要入中央。”
  張景和《枕中記》云:“混沌一竅是先天,內面虛無理自然。若尚未生前見得,明知必是大羅仙。”
  葛仙翁《玄玄歌》云:“乾坤何處乃真中,中在虛無甚空闊。簇將龍戶竅中藏,造化樞機歸掌握。”
  羅公遠《弄丸集》云:“一竅虛無天地中,纏綿秘密不通風。恍惚杳冥無色象,真人現在寶珠中。”
  天來子《白虎歌》云:“玄牝之門鎮日開,中間一竅混靈臺。無關無鎖無人守,日月東西自往來。”
  張鴻縈《還元篇》云:“天地之根始玄牝,呼日吸月持把柄。隱顯俱空空不空,尋之不見呼之應。”
  高象先《金丹歌》云:“真一之道何所云,莫若先敲戊己門。戊己門中有真水,真水便是黃芽根。”
  丁野鶴《逍遙遊》云:“三教一元這個圓,生在無為象帝先。悟得此中真妙理,始知大道祖根源。”
  蕭紫虛《大丹訣》云:“學人若要覓黃芽,兩處根源共一家。七返九還須識主,功夫毫發不容差。”
  李靈陽《祖竅歌》云:“個個無生無盡藏,人人本體本虛空。莫道瞿曇名極樂,孔顏樂亦在其中。”
  陳致虛《轉語偈》云:“一者名為不二門,得門入雲便安身。當年曾子一聲唯,誤了閻浮多少人!”
  薛紫賢《虛中詩》云:“天地之間猶橐籥,橐籥須知鼓者誰。動靜根宗由此得,君看放手得風無?”
  呂祖《純陽文集》云:“陰陽二物隱中微,只爲愚徒自不知。實實認為男女是,真真說做坎離非。”
  李道純《無一歌》云:“道本虛無生太極,太極變而先有一。一分為二二生三,四象五行從此生。”
  壽涯禪師《語錄》云:“陀羅門啟妙難窮,佛佛相傳只此中。不識西來真實義,空穿鐵屣走西東。”
  馬丹陽《醉中吟》云:“老子金丹釋氏珠,圓明無欠亦無餘。死戶生門宗此竅,此竅猶能納太虛。”
  曹文逸《大道歌》云:“借問真人何處來,從前元只在靈臺。昔年雲霧深遮蔽,今日相逢道眼開。”
  劉長生《仙藥集》云:“一竅虛空玄牝門,調停節候要常溫。仙人鼎內無他藥,雜礦銷成百煉金。”
  李道純《中和集》云:“乾坤闔辟無休息,離坎升沉有合離。我爲諸君明指出,念頭復處立丹基。”
  劉海蟾《見道歌》云:“函谷關當天地中,往來日月自西東。試將寸管窺玄竅,虎距龍蟠氣象雄。”
  無心昌老秘訣云:“自曉谷神通此道,誰能理性慾修真。明明說向中黃路,霹靂聲中自得神。”
  玉蟾白真人云:“性之根,命之蒂,同出異名兩類。合歸一處結成丹,還為元始先天氣。”
  綠督趙真人云:“虛無一竅正當中,無生無滅自無窮。昭昭靈靈相非相,杳杳冥冥空不空。”
  紫陽張真人《金丹序》云:“此竅非凡竅,乾坤共合成。名為神氣穴,內有坎離精。”
  瑩蟾李真人《道德頌》云:“闔辟應乾坤,斯為玄牝門。自從無出入,三界獨稱尊。”
  司馬子微云:“虛無一竅號玄關,正在人身天地間。八萬四千分上下,九三六五列循環。
  大包法界渾無迹,細入塵埃不見顏。這個名為祖氣穴,黍珠一粒正中懸。”


  以上口訣,皆發明祖竅之妙。老子曰:“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。”莊子曰:“樞得其環中,以應無窮。坤曰正位居體,鼎曰正位凝命,艮曰君子思不岀其位。”而孟子亦曰:“立天下之正位也。惟此正位也。以言乎其大,則足以包羅天地而無外,故謂之廣居,而大道從此出矣。”《毛詩》曰:“秉心塞淵。”《太玄經》曰:“藏心於淵,美厥靈根。”《參同契》曰:“真人潛深淵,浮游守規中。”曰塞,曰藏,潛而守之之義也,然而“浮游”二字,不可不知也。浮游者,優游也,即孟子所謂勿忘勿助也。釋氏所謂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,亦此義也。
 


法輪自轉圖

 

旋斗歷箕,逥度五常。法天之樞,仙壽萬億。

撥動法輪旋日月,須臾海嶠起雲雷。風濤洶涌波澄後,散作甘泉潤九垓。

法水能朝有祕關,逍遙日夜遣輪環。於中壅滯生諸病,才決通流便駐顏。

接三陰之正氣於風輪,其專精之名曰太玄;栖三陽之正氣於水樞,其專精之名曰太乙。太乙,正陽也;太玄,正陰也。

陽之正氣其色赤,陰之正氣其色嘿。水,陽也,而其伏為陰;風,陰也,而其發為陽。上赤下嘿,左青右白,黃潛於中宮,

而五運流轉,固有輪樞之象焉。

水涵太乙之中精,故能潤澤百物,而行乎地中,風涵太玄之中精,故動化百物,而行乎天上。上赤之象,其宮成離;下黑之象,

其宮成坎。夫兩端之所以平者,以中存乎其間故也。

 

 

 

法輪自轉功夫


  三教法門,同途異轍,迹雖分三,理則一也。如此看功夫,釋家謂之法輪,道家謂之周天,儒家謂之行庭。《易》曰:艮其背,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無咎。行庭者,天行健之之行也。天之行也,日一周天,何其健與!若吾身,亦一小天地者,周天之行健也。《易》曰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然吾身中之黃庭,太極立焉,而天則旋乎其外,而往來之不窮矣。艮曰時止則止,太極立焉,時行則行,周天行焉。又不觀之《系辭》乎,《系辭》曰:“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”又曰:“寒暑相推而歲成焉”。又曰:“屈伸相感而利生焉”。此行庭之心法也。


  何爲立極?
  即前所謂心中之仁。安於中心之中,而為土中者,以敦養之,自有消息真機,而心身性命相為混合矣。一屈一伸,一往一來,真若日月之代明、寒暑之錯行,其殆天運之自然,是亦吾身之一天地也。始而有意,終於無意,起初用意,引氣旋轉,由中而達外,由小而至大,口中默念十二字訣曰:“白虎隱於東方,青龍潛於西方。”一句一圈,數至三十六遍而止,及至收迴,從內而旋外,從大而至小,亦念訣曰:“青龍潛於西位,白虎隱於東方。”亦數三十六遍,復歸太極而止,是為一周天也。久則不必用意,自然璇璣不停,法輪自轉,真個有歇手不得處。全陽子云:“與日月而周迴,同天河而輪轉,輪轉無窮,壽命無極。”《鳴道集》云:“安閑自得長生道,晝夜無聲轉法輪。”韓逍遙云:“法輪要轉常須轉,只在身中人不見。駕動之時似日輪,日輪向我身中轉。”又云:“法輪轉得莫停留,念念不離輪自轉。”當其轉也,滃然如雲霧之四塞,颯然如風雨之暴至,恍然如晝夢之初覺,渙然如沉疴之脫體。精神冥合,如夫婦之接,骨肉融合,如澡浴之方起。《易》曰:“黃中通哩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肢。絲言信矣。”
 

 

 

龍虎交媾圖

龍呼於虎,虎吸龍精。兩相飲食,俱相貪并。

男女相須,含吐以玆。雌雄錯雜,以類相求。

白面郎君騎百虎,青衣女子跨青龍。鉛汞鼎邊相見後,一時關鎖在其中。

虎在西兮龍在東,東龍西虎各爭雄。若解相吞歸一處,神仙頃刻不勞功。

嬰兒姹女齊齊出,卻被黃婆引入室。雲騰雨施片時間,不覺東方紅白。“

 

 

龍虎交媾法則


  夫人也,坎離交相生,分則死,此理之必然,無一人不如此者。蓋離三為陽而居南,外陽而內陰也,謂之真汞;坎三為陰而居北,外陰而內陽也,謂之真鉛。故紫陽真人云:“日居離位反為女,坎配蟾宮卻是男。此言坎之男、離之女,猶父之精、母之血也,日之烏、月之兔也,沙之汞,鉛之銀也,天之玄,地之黃也。”此數者,皆指示龍虎二氣也。《參同契》曰:“離已日光,坎戊月經。故離之已象龍之弦氣也;坎之戊象,虎之弦氣也。夫戊與巳,是黃庭真土之體。因太極一判,分居龍虎二體之中。”修丹之士,若慾返其本,復其初,使龍虎歸於鼎中,情性合於竅內,當用龍從火裏出、虎向水中生之二訣,則炎烈火中,岀飛龍之矯矯。泓澄水底,躍走虎以耽耽。如得龍虎之相交,向鴻蒙而潛歸混沌。繼則夫妻合體,從恍惚而境入虛無,共至黃房,互相吞啖,兩情留戀,二氣交加,有如天地之媾精,日月之交光,盤旋於祖竅之間,自然復此先天未判之氣,而成混元真一之精,為大藥之根元,常在於巳,只緣彼此各有土氣,二土合并而成刀圭,是以坎離交而地天泰,龍虎交而戊己合也。戊己合為一體,則四象會合而產大藥也。《易》曰:“天地氤氳,萬物化醇;男女媾精,萬物化生。天地以陰陽交媾而生物,丹法以陰陽交媾而生藥,蓋未有不交媾而可以造化者也。”《玉芝書》云:“玄黃若也無交媾,爭得陽從坎下飛。是乃作丹之大端,修仙之第一義也。若天地之氣不氤氳,則甘露不降;坎離之氣不交并,則黃芽不生;龍虎二弦之氣不會合,則真一種子不產;真一種子不產,則將何者為把柄,而凝成金液大丹耶?”然交媾之理有二:有內交者,有外交者。坎離龍虎交,內交也,產藥也;乾坤子午交,外交也,結丹也。此二法天淵不同,學者宜細辨之。張紫陽云:“既驅二物歸黃道,爭得金丹不解生。”是此義也。陳抱一云:“戊巳乍交情性合,坎離才媾虎龍降。”是此義也。張用成云:“虎躍龍騰風浪粗,中央正位產玄珠。”是此義也。張平叔《金丹四百字》云:“龍從東海來,虎向西山起,兩獸戰一場,化作一泓水。”亦此義也。夫龍虎交媾者,乃三元合一之法也。所以會乾坤,交坎哩,簇陰陽,合性命,使二者復變而為一,以至九宮、八卦、七政、六位、五行、四象、三才知生於二者,莫不皆歸於一矣。一者,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是也。大哉一乎!以其流行謂之氣,以其凝聚謂之精,以其妙用謂之神。始因太極一判,分居二體之中,日遠日疏,足至危殆。

  是以聖人明天地之要,知變化之源,取精於水府,召神於靈關,使歸玄牝竅中,得與祖氣聚會,三家相見,合為一體。先則凝神於混沌,次則寂照虛空,抱一無離,是為返本還元之妙道也。《書》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”蓋言心與精而為一,而會歸於黃中之中,而允執之者,此堯、舜之所以開道統之傳,而為萬古聖學之宗也。